“限塑”靠自愿实际效果不佳 德国拟立法“禁塑”
因自愿协议效果不佳,德国拟立法禁塑,人类身体里已发现微塑料
德国环境、自然资源保护和核能安全部长斯韦尼娅·舒尔策11日说,德国打算制定法律,禁止使用塑料袋,缘由是先前与零售商达成的“限塑”自愿协议实际效果不佳。
德国《图片报》周日版当天早些时候报道这项“禁塑”计划。
舒尔策没有给出具体立法时间表,说“环境部正在制定塑料袋使用禁令”。她说,立法旨在摆脱随手乱丢塑料袋的社会,“总而言之,我们要更少使用塑料制品”。
欧洲联盟3月批准法案,决定2021年起禁止使用塑料吸管、刀叉等一次性塑料制品,但给其他塑料制品更多过渡时间。
延伸阅读:
加拿大将禁用塑料 数据显示:白色污染是全球公认的主要环境问题。
加拿大政府10日宣布,该国将从2021年开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、吸管等在内的多种一次性塑料制品。
加拿大总理府10日发表声明说,被禁塑料包括塑料袋、吸管、餐具、盘子和搅拌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。到2021年正式实施前,被禁塑料用品清单还将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修订和补充。此外,加拿大联邦政府将与省和地区政府合作,让制造和销售塑料产品的公司承担更多回收塑料废物的责任。
政府的一份声明显示,在加拿大,每年只有不到10%的塑料被回收利用。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,到2030年,加拿大人每年将扔掉价值约110亿加(约82亿美)的塑料材料。
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,塑料垃圾污染是全球公认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,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,其中超过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,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高达每年80亿美。今年3月,欧盟也批准了一项法案,决定从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。
人类身体里已发现微塑料 “塑料体格”怎么来的?
原先给人说“塑料体格”,多半是说你的身体弱不禁风,以后再被说是“塑料体格”,那恐怕是说你体内真的有塑料——微塑料首次确认进入人体。在不久前举行的欧洲联合胃肠病学会上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,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9种以上不同种类的微塑料。
研究人员对年龄33到65岁的志愿者,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饮食控制,最终提供粪便样本供研究。研究结果令人震惊。“塑料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,人类以太多方式暴露在塑料中,但根本没有想到每个样本都能检测出微塑料。”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,维也纳医药大学一位胃肠病学家表示,研究人员在所有样本中都验出塑胶微粒,多达9种不同类型,其直径在50到500微米之间。研究人员猜测,人类很有可能通过食物链或者其他途径摄入微塑料。根据参与这项研究的被试者提供的日志,他们都吃了塑料包装的食物,饮用了瓶装水,其中六位还吃过海鲜。每10克粪便样品中含有20颗微粒,最常见的微粒是聚丙烯(PP)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(PET),它们是塑料瓶和瓶盖的主要成分。
微塑料污染终于轮到人类了。不管是食用已经受了污染的食物,或者无意识吃下食品包装上的微小塑料,都可能造成人体内的微塑料污染,《环境科学与技术》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在人们日常接触的食物有些已经发现了微塑料的成分。
微塑料还充斥着我们的环境,人类会吸入从空中掉落的微纤维。有证据表明,与尼龙和聚酯纤维打交道的工人,其接触有害纤维的程度远高于普通人群,他们的肺部会受到刺激,肺容量也会降低。日常生活中,人类一直在摄入微塑料,如在灌注饮料的过程中,微塑料会渗进饮料;大气中的微纤维也会落到自来水储水池,全世界83%自来水样品中检都测到了微塑料的身影。微塑料和有毒物质还可能积累到食物链中,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影响。
其实,人类自身也是塑料垃圾的制造者。比如人们使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瓶,都可能是微塑料的来源,食盐中的微塑料或许就是不经意间抛弃的一个塑料袋,在它“粉身碎骨”之后,又爬上了人类的餐桌,看不见,摸不着,却自食其果。
版权与免责声明: 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国环保纸制品供应商”的所有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环保纸制品供应商www.cn-paper.cn" 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中国环保纸制品供应商www.cn-paper.cn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猜你喜欢